肝囊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病。医院消化内科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单纯性肝囊肿患病率为7.68%,53-65岁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3.3%。因此,单纯性肝囊肿也是消化内科门诊病人咨询最多的病种之一。多囊肝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由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造成,主要包括伴发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多囊肝病、伴发于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的多囊肝病和仅存在多囊肝不存在多囊肾病的孤立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肝病。这三种疾病中,以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最为多见,目前患者主要在肾内科门诊就诊。而仅存在多囊肝的孤立型多囊肝病因为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国人知晓较少,就诊率比较低。
虽然目前认为,肝囊肿是不影响生命的疾病,但对于反复出现囊内出血、感染,甚至破裂等并发症的患者,这个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月29日,医院消化内科谢渭芬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Journalofpathology上发表题为“DeletionofSox9intheliverleadstohepaticcystogenesisinmicebytranscriptionallydownregulatingSec63”的论文(通讯作者为谢渭芬教授和张新研究员,共同第一作者为许文萍、崔雅璐和陈丽琳)。
该研究中,我们构建了肝脏特异敲除Sox9的基因工程小鼠,Sox9表达缺失的小鼠在6个月时开始自发出现肝囊肿,且囊肿的发生率和大小随小鼠月龄的增加而增加。小鼠胆管上皮细胞缺失Sox9后出现异常增殖、细胞极性紊乱、重要细胞器初级纤毛减少等表现。人原代胆管细胞中敲除Sox9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作为参与胆管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Sox9的作用机制与转录调控经典的多囊肝致病基因(Sec63)有关。此次研究首次报道了Sox9在肝囊肿发生中的作用,并揭示了肝囊肿的发病的新机制(文末附有原文链接)。
因为肝囊肿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随着我国人群寿命延长,将来可能影响大批患者的生活质量。医院消化内科谢渭芬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肝囊肿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是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我们发现既往较少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