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某,男,44岁。于年7月7日来诊。门诊号:m
主诉:右胁肋部隐痛多月。
病史:患者近日体检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甲胎蛋白(AFP)为.1ng/ml。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年体检查转氨酶偏高,甲胎蛋白正常,服抗病毒药半年后停药;年复查肝功能异常,专科医生建议服用抗病毒药博路定至今。现症见右胁肋部隐痛,口苦,咽干,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辅助检查:腹部B超未见占位性病变。
中医诊断:胁痛(少阳郁热,太阴脾虚,兼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
治法:和解少阳,温补太阴,行气活血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方药:柴胡30g桂枝10g干姜8g天花粉15g黄芩12g牡蛎(煅)8g甘草(蜜炙)8g土鳖虫10g郁金10g鸡内金15g海金沙15g黄芪15g鸡骨草30g;5剂,水煎服。
二诊:年7月14日。服药后无不适,右胁肋部隐痛较前减轻,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守前方,续服15剂。
门诊随诊,年8月4日复查ALT为49.8U/L,谷草转氨酶(AST):49.1U/L,AFP:.7ng/ml,大便秘结,纳差,舌淡红,苔白,脉弦数,前方基础上加姜黄8g、大黄6g以活血祛瘀。续服10剂后,胁痛偶作,二便调,去姜黄、大黄。再续服45剂,右胁疼痛未见发作,年11月3日复查ALT:33.0U/L,AST:32.1U/L,AFP:8.12ng/ml。患者病情稳定,余师建议定期门诊随诊,以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年6月12日再次复查:AFP:2.59ng/ml。
年8月4日复查:
年9月6日复查:
年6月12日复查:
按:胁痛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其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而对于胁痛的治疗原则,《证治汇补·胁痛》提出:“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说明治疗胁痛重点在于疏泄肝胆之气机,补泄要权衡轻重。
余师以经方方证的证眼为辨证眼目,认为患者右胁肋部隐痛,口苦,咽干,脉弦等症状为柴胡类方剂的证眼,治宜和解少阳枢机为主。同时,患者有脾阳不足、气滞血瘀症状,病机重点在于太阴少阳同病,据证用方,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胁痛可见于现代医学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肝炎、胆结石、肋间神经痛、胆囊炎等。该案患者慢性肝炎、胆囊炎十余年,胁痛时作,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AFP)最高达+ng/ml(本验单丢失)。余师强调临证的中医思维,“有是证,用是方”,不可随便用西医的病对应中医某个病、某个证型,更不能以恢复某个异常生化指标来指导辩证施药。余师强调中医治病贵在平调阴阳,一旦人体阴阳调和,脏腑功能恢复,现代医学的检验指标便会逐渐的恢复至正常范围。针对其病机对该案患者运用和解少阳,温补太阴,行气活血的方法使少阳枢机通利,脾阳健运,从而人体脏腑功能慢慢恢复,阴阳调和,患者的胁部疼痛、口苦、口干等症状消失,同时现代医学的检验结果也恢复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AFP从+ng/ml降低至2.59ng/ml。
(张家明整理指导:余尚贞)
订阅方法1、点击文章标题上工作室名称,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