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糖赤脚医生helliphel

“小时候我最喜欢生病了,因为有大白兔奶糖、黄桃罐头吃……”

“上小学头上长了虱子,我妈用敌敌畏给我抹头发,现在想想真是命大。”

“4岁那年高烧不退,妈妈背着我走了20多里路求医,我的病好了她却病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从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MRI”;从“赤脚医生”到“人工智能”;从“望闻问切”到“网上看病”……看病就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我们更健康。

即日起,都市快报联合国内领先的医疗科技独角兽微医,举办“难忘看病那些事”有奖征集。

不管你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如果你家里还珍藏着和看病、健康管理相关的老物件,比如老药箱、老病历;如果你珍藏的老照片背后有一段难忘的看病回忆,请告诉我们,幸运者将获得价值元的健康大礼!

今天,我们先请四位资深医生来讲讲,行医经历中哪些技术进步给他们帮助最大。

1

魏克民

医院血液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小鬼”当家

中午11点,看完当天第6个门诊号,魏克民换上便服,坐上轮椅,由护工推着,从医院的门诊大楼名医馆回到住院部自己的病房。虽然正在生病住院,这位82岁的血液医学泰斗仍然坚持每周看几次门诊,因为他喜欢和病人在一起。

我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21岁,分配到成都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南分院,一方面从事血液病理研究,一方面还要负责高级干部的医疗保障,他们都叫我“小鬼”。

那时候国内血液科的人才很少,条件很简陋,最先进的设备是一台显微镜,即使给领导干部们看病,大多数时候也只有“一根针、一把草”,针头泡在酒精里,用的时候放进铝盒煮沸消毒,要重复使用。

回杭州后我遇到了最重要的授业恩师——浙大一院的郁知非教授。他是留美专家,年和钱学森乘坐同一艘船回国,担任浙大一院内科主任,是国内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

郁教授很欣赏我,手把手教我看血片和骨髓片,周末还把我叫到他家里,给我开小灶。他送给我一批血片和骨髓片,那个年代是很珍贵的资料,但当时很多人不懂,因为做这个需要穿刺,他们说我们“敲骨吸髓”,是坏人。这批资料我一直珍藏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诊断白血病,主要靠显微镜,效率和准确率都不高,而且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当时一旦确诊白血病,往往只能存活几个月。

现在不仅有机器人辅助诊断,骨髓移植手术也很成熟,病人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都高了很多。余杭有个5岁的小女孩得了白血病,我们给她免费治疗,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建德一个9岁的小男孩也是白血病,在我们这里治疗,前几年来看我,长成了一个很帅气的军官;温州有个白血病人,如今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

看到白血病人战胜病魔,我很高兴。不过现在白血病有发病率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又有点担心,得赶紧想办法改善环境……

2

杜卫东

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病人的问候是最好的奖励

走进杜卫东的诊室,他正细心叮嘱马上要回舟山的患者饮食注意事项,并特地指着单子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nongzhongyz.com/gzyy/76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