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抱石跳汨罗江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的说法。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食粽子、挂艾草、喝雄黄的习俗。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直至不见踪迹,便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香囊又叫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有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同时也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苹果、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过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端午节·童谣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