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了,你知道舞钢的这些习俗吗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了,从南到北,从大陆到台湾,从中国到韩国、日本、东南亚,都有与端午相关的民俗,五花八门,但大同小异。舞钢这一带也有自己特色的相关民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己身边的端午节习俗。

舞钢地处豫中平原与南阳盆地交汇处,属于浅山区与平原区的衔接地带。历史上曾是柏皇氏(也作伯皇氏)后裔的封地,叫柏子国。

西周初年,周公分封列侯时,封古帝柏皇氏后裔于柏亭一带,曰柏子国。据最新考古发掘,古柏国都城柏亭遗址在今尹集镇北部,以谢古洞为中心,南至谢山北麓,北至北郭庄,东至清凉寺,西至田岗水库中央,面积有4平方公里。柏国是一个子爵小国,据《晋书·地理志》载:“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柏国的管辖区域是以柏国故城为中心方圆五十里地面,包括今天舞钢市全境和西平县西部。

《通志·氏族略》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大致认可的是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年)。作为柏国的政治中心,柏国故城存在了五百多年。到战国初期,韩国势力强大起来,柏国故地归于韩国。后来,又被楚国夺回,并在南部山区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末期,舞钢这一带多数时间是在楚国的统治之下,因此,这里的文化受楚文化影响很大。那么,作为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特殊节日——端午节——自然也是舞钢人民自己的节日。同理可得:端午节能在全国范围乃至朝鲜半岛的韩国形成特有的民俗,那么,在舞钢,也应有自己特有的民俗。

所谓民俗,就是各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风尚、习俗。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舞钢的端午节,突出的民俗有以下几种——吃粽子,煮鸡蛋和大蒜,喝雄黄酒,戴香布袋、五股线、搬脚娃娃,咬百麦,插艾叶,采猫眼睛、车轱辘穗儿。晒癞蛤蟆皮。

吃粽子,早在商周时期就是民间主食。楚顷襄王十八年(前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后,其妹和乡亲们顺江寻觅,并投放煮熟的粽子、鸡蛋给鱼虾,以期保护屈原的尸身。从此,端午节煮粽子、鸡蛋,便成为习俗。起初,这些粽子、鸡蛋是用来祭祀而非食用的。后来煮的多了,便成为节日美食。

大蒜中富含的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抑制和杀灭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是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先民们早已发现这一功效。而端午时节,恰好新蒜成熟,先民们便借此时机煮而食之。

雄黄是一种中药药材,古人认为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时节已入夏,人们易受毒邪侵袭,所以,就用雄黄研粉炮制白酒或黄酒饮用以预防。不过,需特别提醒的是,这种用法不科学,具有危险性,因为,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而砷则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所以,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轻者伤肝,重者亡。

端午时节戴香布袋和五股线,也是与入夏有关。夏季气温高,是一切生物乃至各种腐朽最活跃的季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难以避免与其接触,而体质较差的便会百病横生。于是,先民们便想出了各种预防的办法。

香布袋也叫香囊、香包,传统配料是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药,再添加山萘、熏草、泽兰、艾叶、薄荷、藿香、紫苏、菖蒲、香茅、陈皮、肉桂、丁香等料,具有芳香泄浊、辟秽去邪、清热解毒、抑菌杀虫、暖胃和肠、安神催眠、“闻香防病、闻气治病”等多种功效,特别适宜于孩童佩戴。这里头还有个小秘密——香囊也是过去怀春女子传递情爱的信物,《红楼梦》中傻大姐捡到的五彩绣香囊就是这玩意儿。

五股线,也叫五色线,是由红、黄、蓝、绿、紫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组成,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有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所以,后人也称“续命缕”。过去,五股线要戴到“六月六”才能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说实话,说它能消灾只是一种愿望,但作为佩饰倒是别有情趣。

端午节前一天,还有人用五色碎布缝制小布人儿(一般是右手和左脚连到一块,谓之“搬脚娃娃”),里面装上艾绒或碎布拌香料,缀在小儿上衣的肩头上,谓为“戴艾娃娃”。在人们意识中,戴上了艾娃娃,便能避邪驱疫,这孩子就会百病不生,健康成长了。

咬百麦,也是我们这一带的特有民俗。有些孩子体质差,易生病,到了端午这天,家长就用丝线穿起一百个麦籽,挂在孩子脖子上,见一人咬破一个。这和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是同一种意思,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更多人的呵护下百毒不侵,健健艾草在上古时就被视为可“禳毒气”的神草。特别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拔艾草,“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楚岁时记》),不仅如此,还要掐一小支艾叶,夹在耳轮上面,谓之“戴艾”。谚曰:“端午不戴艾,蚂蚁夹老赖。”是说,端午节不戴艾草,就容易遭毒虫叮咬;戴上了艾草,毒虫就会退避三舍了。

其实,艾的药用功效很多,为什么偏要在端午时采拔呢?这是因为艾在每年的三月开始生发滋长,到端午时艾叶肥嫩肥嫩的,无论做艾灸,还是捻艾绒,都最易点燃,且香味和药效最好。

猫眼睛草,是大戟科植物泽漆的全草,也是一味中药,其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生长地域比较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别名,如五凤灵枝、凉伞草、五盏灯、五朵云、肿手棵、马虎眼、倒毒伞、一把伞、龙虎草、铁骨伞等十几个别名。在我们这里,端午前后是其花期正好的时节,此时采拔,药效最好,主要用于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这家伙有毒,特别是其枝叶上的乳白色津液,弄到眼里扒都扒不出来,能让你疼上几天。

车轱辘穗,学名车前子,是中药中的利湿药。主要作用是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端午前后,正是抽穗结籽的时节,药效最好。入伏就成枯穗了,毫无用处。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要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舞钢这一带的端午民俗,除了吃粽子、鸡蛋与屈原有关,其他的都与健康相关联,而与文化没牵涉。出现在江南的赛龙舟、舞龙灯、耍龙舞,与我们根本无关。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祖先对健康的重视,尤其是预防,很见智慧;另一方面,说明先民们对中草药药用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知道什么季节采什么药最好,这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和音视频均为作者原创,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TA们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nongzhongyz.com/gzyf/89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