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77.html如果我们不时冒出“要是自己是野外一只自由自在的动物就好了”的念头时,那很有可能忽视了野生动物面对的寄生虫病问题,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野生动物很有可能不是去“感染”的寄生虫,而是它们本身就呆在了一个全是寄生虫的环境当中。隐孢子虫病和阿米巴病是临床上爬行动物最重要的两种寄生虫病,它们分别属于原生动物门下的顶复门隐孢子虫属与肉足亚门,这两种寄生虫的每一种都能感染很多种爬行动物,如果你有感兴趣的内容,请参考文后链接获得更多信息。
Contents
分类与生活史
临床症状
诊断
治疗
管理
1.分类与生活史
隐孢子虫病是由顶复门隐孢子虫属的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该寄生虫全球广泛分布,本属部分物种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脊椎动物,症状包括腹泻与咳嗽等。已被描述感染爬行动物的有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和蛇蜥隐孢子虫(C.Saurophilum)两种,非爬行动物隐孢子虫不会感染爬行动物,被感染的蛇、蜥蜴、龟类可呈带虫无症状感染症状。爬行动物隐孢子虫也没有感染人的报道。目前关于蛇隐孢子虫的真实生活史还没有被描述,我们以感染哺乳动物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生活史为例。动物吞入厚壁的孢子化卵囊而感染,卵囊在胃或肠道内脱囊,产生4个子孢子(b),子孢子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在寄生泡内发育成滋养体(c),而后滋养体经过无性分裂成裂殖子,裂殖子侵入临近细胞继续无性繁殖(c,d,e环),产出更多裂殖子或形成第二期分裂(f)转而进入有性繁殖阶段,形成大小配子(g,h)。大小配子受精后形成合子(i),合子可能发育成具有传染性的薄壁卵囊(k),或厚壁卵囊(j),并由宿主体内排出,排出的卵囊立刻具有传染性。这便是一个完整的隐孢子虫生活史。爬行动物阿米巴病发病和死亡病例通常是由内阿米巴虫属的侵袭性内阿米巴原虫(Entamoebainvadens)引起。之所以称之为“侵袭性”是因为其他多种爬行动物内阿米巴虫属原虫被认为对正常宿主不具有致病性,内阿米巴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没有理由认为侵袭性内阿米巴是唯一引发爬行动物阿米巴原虫的病原体,或所有的爬行动物临床性阿米巴病例都是由侵袭内阿米巴引起的,或所有的致病内阿米巴虫株对所有的爬行动物都具有致病性。阿米巴虫属原虫具有直接型生活史。传播方式是四核卵囊经粪口污染途径传播。爬行动物吞下的卵囊在结肠内脱囊,释放出滋养体。滋养体附着在结肠上皮细胞,随后溶解细胞,或聚集在黏膜层开始增殖,并可侵入临近黏膜,也可能移行到其他器官,或形成包囊排出宿主体外。2.临床症状
寄生虫病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是动物常出现生长缓慢或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症状。感染隐孢子虫的蜥蜴和龟类可能还有食后呕吐、排泄出未消化食物的症状,蛇可能多年感染而无临床症状,并间歇性排出病原。蛇隐孢子虫病还可表现为厌食、嗜睡、进食数日后间歇性或慢性呕吐未消化的猎物,体重缓慢减轻,因胃部增生导致机体中段隆起坚实。野外个体可能出现肠炎并发重度炎性渗出,并突然死亡,可能未见胃炎临床症状和组织学特征。美洲鬣蜥(Iguanaiguana)有耳咽部息肉。剖检时,胃部肿胀的玉米蛇
阿米巴病引起发病和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病原体侵入结肠上皮组织,造成细胞溶解,诱发异嗜性细胞堆积从而造成结肠损害。肠道黏膜受损程度各异,但可导致肠壁增厚、胃肠道阻塞或穿孔。可能并发继发细菌感染,加重临床症状。滋养体也可进入肠系膜循环系统侵入肝脏、腹膜、和其他部位,发生脓肿、血栓或其他肠外阿米巴病症状。爬行动物有的种类或个体可能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猝死。剖检时乌龟胃部胃。产生以充血、炎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溃疡。溃疡周围发现有阿米巴虫,留下充满坏死组织的空腔
3.诊断
隐孢子虫间歇性排卵囊使得疾病的诊断有难度。光学显微镜检查下,隐孢子虫卵囊长4-8mm,不用染色就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粪便、粘液,以及胃冲洗液中的卵囊。通过抗酸染色与浓缩技术(如饱和蔗糖漂浮法)可增加检测灵敏度。对轻度亚临床感染的爬行动物,洗胃取样比采集粪便和粘液更好。最好在蛇进食3d后进行洗胃取样。进食后胃的代谢活动增加可加速隐孢子虫的新陈代谢,这样使得可检出寄生虫的数量增加。蛇类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
阿米巴卵囊或滋养体是诊断诊断的依据,滋养体依靠可伸展的伪足移动,只能在新鲜粪便中才能看到,一旦离开宿主,通常会在20~30min之内迅速死亡。卵囊抵抗力很强,用卢戈碘试剂使得卵囊染色更易甄别。除开粪便直接检测和漂浮检查,阿米巴培养方法能提高检出率,但培养费时冗长,多用于研究而非诊断。而在人医当中,抗原,抗体检测时诊断阿米巴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经过改进之后也能用于爬行动物。粪便中的侵袭内阿米巴原虫四核卵囊[1](倍镜,20mm大小)
病理学和组织学检查
隐孢子虫用内窥镜或外科方法对胃活组织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发现滋养体可确诊。粪便中检查出卵囊或滋养体是诊断阿米巴虫的依据,不过滋养体靠伪足运动,只有新鲜粪便能看见。卢戈碘试剂能使卵囊着色更容易甄别。样品提前离心能提高检出率。同时免疫组化技术是人检查阿米巴虫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但目前没有爬行动物专用的商品产品,侵袭内阿米巴虫的特定抗原抗体反应以及如何区分非致病阿米巴原虫也是未来的工作。隐孢子虫的肉眼可见病变包括胃径增大、褶皱水肿、胃粘膜增厚、胃腔缩小、黏膜瘀斑;胃部感染的病例,主要是胃局灶性坏死,而其他病例表现为轻度至重度肠炎。亚临床病例可见上皮细胞刷状缘缺失、胃部腺体增生和肥大、胃粘液细胞增殖、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的水肿和炎症。阿米巴虫尸检病变包括大肠肠壁增厚和水肿、糜烂、溃疡、形成伪膜、肝脓肿,组织学病变包括纤维素性坏死性结肠炎,病源侵入肠粘膜下层。三个小箭头所指为隐孢子虫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位置
肝组织切片中的侵袭内阿米巴虫
4治疗
隐孢子虫很难根除。人和动物抗球虫药物安全计量对隐孢子虫病无效。目前最有希望的是超免牛初乳(HBC),但并未投入市场。所有物种有关隐孢子虫病的治疗仍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甲硝唑是治疗爬行动物最重要的药物,推荐计量和服药次数为:口服,每千克体重mg,仅1次;或口服,每千克体重20mg,每天1次,连用5天。甲硝唑可以杀灭滋养体,但不能根除肠腔内的卵囊,且高剂量甲硝唑可引起神经症状。5防控
防控一直都大于治疗,保持卫生清洁、提高兽医和饲养管理水平,对降低隐孢子虫病或侵袭内阿米巴虫病传染给动物的风险至关重要。从圈养动物根除隐孢子虫最安全的方式是严格执行检疫隔离规程、严格检测程序及淘汰感染动物,所有新引进的爬行动物都应经过隔离检疫(关于隔离检疫,获得更多动物园如何从国外运回一只蜘蛛),对多份新鲜粪便样品彻底检查,可降低感染引入染病动物的可能性。隐孢子虫卵抵抗力很强,对次氯酸钠和聚维碘酮标准消毒方法具有抵抗力,氨水和10%福尔马林非常有效,60℃、彻底干燥和冷冻仅适合无机物消毒。治疗期间患病动物应与其他圈养动物隔离饲养,对于难以治疗的隐孢子虫应该通过活检和病理学检查确认胃肠真正发病,不能仅仅通过粪便检测胃冲洗液检测出隐孢子虫就执行安乐死。但对于感染的濒危动物不考虑安乐死申请,应该严格隔离,定期检查、治疗有助于延长患病动物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繁殖潜力,并降低疾病的传播。目前还没有隐孢子虫垂直传播的证据,将产下的卵及生出的后代立即从亲代身边取出,可减少感染隐孢子虫的机会有害生物(节肢动物,如蟑螂)的防治有利于减少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同时也应注意排水以及水过滤设施是否交叉共用。不同兽舍进出时应洗手或更换手套,不同兽舍工具分开使用,杜绝龟、鳄、蛇、蜥的混合饲养。参考资料:
隐孢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