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游客慕名来赏泉峰峰泉水从哪里来

近日,在龙洞珠泉景区游玩的人们发现一奇特景观:在景区西北角有一座彩色三层塔楼,其二楼的窗子里有一股巨大的水流喷涌而出,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在空中划出一个大大的弧后落入下面的潭,然后汇入滏阳河的滚滚清流之中。"奇怪!奇怪!泉水怎么从楼上流出来了?这不是为博游客眼球的的人造景观吧?"游客们望着空中哗哗不断的水流,议论纷纷。那么,这一独特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泉水由来

峰峰山清水秀,黑龙洞泉风景如画。这清凌凌的水是大自然的恩赐,但却来之不易。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造就了太行山,也造就了它的分支神麇山和滏山(石鼓山),还在山的内部孕育了水的循环系统。峰峰西边的涉县、武安以及晋东南、河南林州等高山地区,有广泛的石灰岩裂隙发育。这些地区降雨后,水除在地表流动外,还会有大量的水顺着裂隙进入山的内部,不断的溶蚀山体,形成溶洞和暗河。水在山的内部储存并沿溶洞、暗河向低的方向流动汇聚,在下游山的断裂带上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峰峰是地下水的汇聚中心,滏口陉至黑龙洞一带就是这样的断裂带,也是地下水在大山内部经过数百公里辗转奔流后回到地表的地方。这里分布着著名的广盛泉、晋祠泉、老爷山泉、黑龙洞泉和无数的无名小泉眼。

典籍记载

这一水系是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化中慢慢形成的,它比人类生存的历史更长。

进入人类社会以来很多典籍对这一水系都有记载。成书于三千年前的《山海经》中有:“又北三百里,曰神麇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明代以前山区的植被好,水位比现在高,这些泉的水量也很大。黑龙洞风月关内有几处碑刻记录着黑龙洞泉及滏阳河的历史盛况。明代所建“崑山明月阁”石质门框刻有楹联“琴吞月海雷部总权三宝印,剑挂寒空威震中原四百州。”这副中国名联形象地展现了黑龙洞泉当年的盛景。明代张应登的《蹬崑山明月阁观泉明月言水如珠》诗碑中有“裂石喷水元混混,入河流去豈涓涓。食蘋昔日看神麇,打鼓长年发客船。”清代的碑刻说黑龙洞的泉水比济南趵突泉的水大,景色也比其好。

这些记录告诉我们,早在三千年前神麇山、滏阳河就已经大名鼎鼎。明代黑龙洞泉不仅有瀑布存在,名震中原,人神敬畏;滏阳河上更是舟船来往,发运瓷货。

"琴吞月海,剑挂寒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水系进行过大型科学考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一水系来水的汇水面积非常大,水系的联通性很好,地下水储量是海量的,人工是排不干的。而且峰峰滏口陉到黑龙洞一带地势较低,地下水是承压的,所以才有黑龙洞众泉喷涌鼎沸的景观。

当年曾在峰峰、涉县、武安、晋东南、林县等地打下几百口钻孔进行水位观测、研究,但研究结束后绝大多数井孔都已关闭并废除了,只有极少数重要的保留下来。现在游客看到的彩色塔楼里就有当年最重要的钻孔之一。此钻孔深度米左右,打穿了整个奥陶纪石灰岩含水层,到达寒武纪地层,井孔地面以下米有钢套管,剩余余米为裸孔。目前井孔状况基本正常。此井孔的水位和地表水并无关联,而是代表了峰峰地下奥陶纪灰岩水的水位,其水位海拔标高和动态变化规律很受相关单位的重视。

五十余年来,仍有单位还在进行观测研究,所不同的是现在的观测完全不用人工,已经完全自动数字化。因为承压,所以此井孔水位比地表水位高许多,开始时,是向空中加高井管,后来为观测工作方便又建立了塔楼。一般年份塔楼内的井孔是冒不出水来的,今年因为降雨量过大,地下水位的高度已经超过管道的高限,就只有将井孔管中的水导向窗外,于是乎楼顶清泉出现了;“琴吞月海,剑挂寒空”的景观再现了。咱们能看到这多年不见的景观也是有福有缘呀。

在城市中心位置有神麇山、黑龙洞这般美丽的山水,在全国城市中是极少见的。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对峰峰人的钟爱。楼顶清泉的出现标志着地下水位的恢复,若不遇特别干旱的年份黑龙洞泉可长期喷涌,青山绿水将常伴我们身旁。

珍惜自然美景 

让这如画山水永驻人间

■编辑:孟翠芝

■文字:王新民

■校对:孟翠枝

■编审:穆慧莹

■监制:索银强

往期精彩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nongzhongyz.com/gzhg/121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