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歌诀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用生姜,桂枝紫苏和麻黄,
辛夷胡荽与香薷,白芷葱白加荆防,
羌活藁本苍耳子,柽柳细辛效果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有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
柴葛蔓荆牛蒡子,木贼豆豉蝉衣加。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莫延迟,知母石膏寒水石,
芦根竹叶淡竹叶,青葙栀子决明子,
鸭趾夏枯谷精草,密蒙花粉功无私。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苦寒,黄芩黄柏与黄连。
龙胆草根加苦参,秦皮橘皮和白鲜。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蒲公英,贯众连翘配地丁,
板蓝青叶金银花,野菊青黛土茯苓,
拳参穿心半边莲,马勃熊胆共鱼腥,
射干败酱鸦胆子,蚤休漏芦白头翁,
白花蛇舌马齿苋,绿豆荞麦四季青,
地锦豆根山慈姑,还有白蔹和红藤。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水牛角,紫草丹皮共赤芍,
玄参生地兼养阴,血营实热诸证消。
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皆性寒,青蒿白薇有建树,
骨皮退蒸别具功,还有银柴胡黄连。
泻下药
泻下药物三下分,峻下攻下和濡润,
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和千金,
硝黄芦荟番泻叶,火麻仁和郁李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除风除湿散寒凝,海风藤茎雷公藤,
独活川乌威灵仙,乌稍蕲蛇寻骨风,
木瓜老鹳伸筋草,蚕沙松节路路通。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除湿消热肿,秦艽海桐臭梧桐,
桑枝防己豨莶草,丝瓜络石穿山龙。
祛风湿强筋骨药
祛风除湿强筋骨,寄生狗脊功不没,
五加根皮千年健,芳香挥发浸酒服。
化湿药
芳香化湿用苍术,藿香佩兰加厚朴,
草果砂仁二豆蔻,温脾健胃寒湿除。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分三,消肿茯苓猪苓先,
泽泻泽漆薏苡仁,冬瓜葫芦荠菜添,
香加皮和玉米须,蝼蛄入药用生干。
利尿通淋关木通,萆薢萹蓄和车前,
瞿麦通草灯心草,石韦滑石海金沙,
莫忘地肤冬葵子,利湿通黄用金钱,
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全草功夫全。
温里药
附子肉桂能温里,小茴丁香吴茱萸,
花椒胡椒荜澄茄,干姜良姜荜茇奇。
理气药
理气药物二十一,橘皮青皮大腹皮,
沉香木香青木香,檀香枳实共柿蒂,
香附香橼九香虫,佛手乌药萼绿梅,
甘松刀豆荔枝核,薤白玫瑰川楝齐。
消食药
消食化积脾胃和,山楂神曲内金妥,
麦芽谷芽鸡矢藤,莱菔理气效更卓。
驱虫药
驱虫杀虫槟榔佳,雷丸鹤虱鹤草芽,
芜荑榧子使君子,苦楝根皮5和南瓜。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这是对“表里同病,先后缓急”治疗原则的概括。即表证兼里实的要先解表后攻下,表证兼里虚的要先扶里后解表。但是当表里证的病机关系密切,里证不是大虚大实证时,却可以表里同治。那么在《伤寒论》中,有哪些方证是采用表里同治的治疗方法呢?
大青龙汤证原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证是外有表寒,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所以用大青龙汤外散表寒,内清郁热,表里同冶。
小青龙汤证原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此证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导致水寒射肺,所以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表里同治。
五苓散证原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属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外有表邪,内有蓄水,五苓散既有发汗的作用,又有利尿的效果,所以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同解。
葛根芩连汤证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证是外有表邪、内有里热的下利,所以用葛根芩连汤外散表邪,内清里热,表里同治。
桂枝人参汤证原文第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证是外有表证、里有虚寒的下利,用桂枝人参汤温里解表,表里同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原文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是轻度的少阴里阳虚,又兼有太阳表证,是太少两感,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到了寒邪而发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表里同治。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