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年10月至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疾病术后并发肠瘘的40例患者,对其实施营养支持结合功能锻炼进行护理,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年10月至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疾病术后并发肠瘘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2~85岁,平均(56.23±7.64)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其中有15例直肠癌手术、9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5例小肠部分切除术、8例胃癌根治术、3例结肠癌手术。
1.2方法
若患者在术后有出现肠瘘的类型症状,及时给予经瘘道造影,确定患者有无出现肠瘘,同时对肠瘘发生部位、深度、引流情况等进行观察,对患者进行腹腔持续冲洗吸引,使用双套管置于瘘口,嘱咐患者停止进食,同时对胃部进行减压处理,给予相应的抗炎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待患者胃肠功能稳定和感染控制后给予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等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
(1)肠内营养液持续输入经过小肠、空肠造口管以及鼻空肠管保持24h,输注营养液之前确定好营养管的位置,经过鼻空肠管的患者需要严密监测其胃部储蓄量,合理抬高床头至45°,避免患者出现误吸情况,以防出现腹胀、呕吐症状;每天对患者的排气情况进行询问,并每天4次测试患者的肠鸣音,便于对患者肠道功能有效评估,若患者出现腹泻、腹胀以及肠鸣音等症状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输注量减少,待未出现肠鸣音之后停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2)严密监测患者在输注营养液时的输注速度、液体温度以及输注量,最好将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4~36℃,同时固定好营养管,减少瘘口渗出液,每天对营养管的胶贴进行更换保持固定,同时为了避免营养管出现堵塞情况,使用温开水充分清洗营养管,1次/3h,若通过管道喂药需要先将药物碾成粉末状,将其完全溶于输注液中进行输注,在输注营养液停止后需要充分冲洗干净营养管。
功能锻炼:
(1)床上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抬臀运动,每天3次,每次5组,逐渐上升到每天5次,每次20组,并主动对各个关节适当活动,患者病情缓解后主动活动四肢且每天3次坐起活动。
(2)床下功能锻炼:首先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下床走动、站立等,并在活动前对患者的瘘口进行检查,使用腹带包保护好患者的瘘口,先每天锻炼1次,每次10min,逐渐调整为每天3次,每次30min,当患者能够自行下床走动时进行爬楼梯锻炼,每天1次,每次级,逐步调整为每天3次,每次级,每次功能锻炼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瘘口部位进行换药,保证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瘘口完全愈合:腹腔冲洗引流液呈现清亮状态,经过瘘道照应反映出瘘口完全愈合;感染控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以及体温,白细胞显现为正常范围且体温保持正常,说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纠正营养不良:患者体质量不断上升;症状消除:水电解质保持稳定,蛋白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将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来比较分析所有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来进行组间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通过t检验,采用P0.05代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15.0%)术后并发肝脓肿,其中有1例(5.0%)出现小肠细膜扭转,16例(80.0%)患者有效控制感染情况;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均痊愈出院(P0.05)。
3、讨论
肠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胆汁、肠液等会经过患者的瘘口排出,使患者身体消化液不断流失,易使患者出现酸碱与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进而导致患者产生低蛋白症,严重还会影响到患者的骨骼肌,使其出现萎缩现象。临床上常用肠瘘护理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稳定,通过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液持续输入经过小肠、空肠造口管以及鼻空肠管,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但在输注过程中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反应,因此需要在营养支持期间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此来增强营养支持的效果,同时待患者营养支持接收后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可有效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15.0%)术后并发肝脓肿,其中有1例(5.0%)出现小肠细膜扭转,16例(80.0%)患者有效控制感染情况;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均痊愈出院(P0.05)。营养支持结合功能锻炼可有效控制感染情况,营养不良症状完全纠正,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均有增强效果,体质量提高且均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在术后肠瘘患者中采用营养支持结合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原作者:刘芳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